为丰富校园学术文化生活,激发师生探索宇宙的科学热情,9月26日,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特邀南京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、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中心实验室主任彭志欣,在求真·求美·创新工坊开展了“探寻宇宙边缘之路”天文科普讲座,全校200多名师生参加了活动。
彭志欣主任以“人类为何始终向往星空”为引,通过一系列启发式提问,迅速拉近与听众的距离,引领大家步入浩瀚宇宙的探索之旅。他系统梳理了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——从古代观星编历,到16世纪望远镜带来的认知飞跃,再到20世纪深空探测的重大突破,生动展现了科学精神的传承与跨越。在介绍天文观测技术革新时,彭主任讲解了FAST、哈勃等大型望远镜的关键作用,展望了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天文研究中的广阔应用前景。
互动环节中,学生围绕“是否存在未被认知的外星生命”“天体摆动现象是否真实”等话题踊跃提问,彭主任结合科研进展逐一回应,指出目前虽无确凿证据证实外星生命存在,但广袤宇宙仍蕴含无限可能;关于天体“摆动”,他解释道,这类现象多源于引力相互作用或自身周期性运动,部分假说尚需更多观测验证。彭教授的解答深入浅出,既有科学严谨性,又富有趣味性,进一步激发了师生对浩渺宇宙的好奇与关注。
此次讲座,不仅是一次天文知识的普及,更是一场科学精神的洗礼,成功点燃了师生探索未知的热情,为校园学术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,展现了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在推动跨学科融合、培养综合素养人才方面的积极作为。
讲座现场
(供稿单位: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)